革命老區或老區是革命老根據地的簡稱。按國家政策規定,是指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和抗日戰爭時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創建的革命根據地。廣東和部分省參照國家政策,補充評劃了解放戰爭時期的游擊根據地,所以廣東的革命老區包括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三個時期的革命根據地。在革命戰爭年代,老區人民養育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付出了巨大犧牲,作出了重大貢獻。
廣東是中國最早建立共產黨組織的地區之一,是中國大革命的策源地。中共三大在廣州召開,陳獨秀、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著名中共領導人都到廣東進行過革命活動,為廣東黨組織的創建,革命運動的發展和革命根據地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
早在1922年,廣東就掀起了由彭湃領導的海陸豐農民運動,成為全省、全國農民運動的先導。1927年至1928年,中共廣東組織在全省各地發動了上百次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工農武裝起義。廣東創立首個蘇維埃政權——海陸豐蘇維埃,首個城市蘇維埃政權——廣州蘇維埃,創建了海陸豐革命根據地。之后又陸續建立了海陸惠紫、梅埔豐、五興龍、潮普惠、蕉平尋、饒和埔詔等蘇區,形成為東江革命根據地,成為廣東主要的革命根據地。上世紀30年代初,由于地理位置和革命斗爭的歷史淵源,粵東北大部分地區是閩粵贛、閩西、贛南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中央蘇區管轄范圍。在十年土地革命戰爭中,廣東的革命斗爭遍布全省大多數縣。
抗日戰爭時期,廣東黨組織首先在東江地區和珠江三角洲等淪陷區發展抗日武裝,開展游擊戰爭,以后逐步擴大到東江下游和其它地區。先后成立了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珠江縱隊、韓江縱隊(韓江、梅埔)、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南路人民抗日解放軍等抗日武裝,統稱華南抗日縱隊(包括瓊崖縱隊)。八年抗戰期間,廣東的抗日武裝斗爭和游擊根據地遍及全省70多個縣,廣東當時成為全國抗日敵后三大戰場之一,有力地配合了全國的抗日斗爭。
解放戰爭時期,廣東黨組織先后建立了粵贛湘邊區、閩粵贛邊區、粵中、粵桂湘邊區、粵桂邊區黨委或工委及其領導下的六塊游擊根據地和武裝隊伍。成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閩粵贛邊縱隊、粵桂邊縱隊、粵中縱隊、粵桂湘邊縱隊等隊伍。全省有90多個縣建立縣委一級黨組織,在三分之一的地區建立了人民政權,為配合南下大軍解放廣東作出了重大貢獻。
新中國成立后,廣東省根據國家政策,并結合本省的實際情況,以自然村為單位,在全省范圍內開展評劃革命老區的工作。全省共評定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老區村莊50769個。按1995年末統計數字,老區總人口2143.1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31.7%,老區耕地面積占全省耕地面積的39.3%,老區山地面積占全省山地總面積的41.2%。